2021年4月22日是第52個世界地球日。今年我國確定的主題是:“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地球陸地上荒漠化和鹽堿地兩大類土地,占全球陸地面積的一多半。我國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鹽堿地占據(jù)三四線城市生產(chǎn)生活生存范圍。鹽堿地是世界上僅比荒漠條件略強一點的、類似或等價于荒漠化的土地。”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研究員宋懷龍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宋懷龍介紹,可以用生物方法或手段把鹽堿地里的鹽堿聚積起來,然后把這些生物鹽從鹽堿地遷移到其他環(huán)境,最后實現(xiàn)將鹽堿地改變成淡土或者是微弱鹽堿地的目的。
“具體來說,就是把這些原來是鹽堿地水土里的鹽堿匯聚集到耐鹽植物體內(nèi),即把物理性或化學性鹽分轉化為生物性鹽分,然后把這些生物鹽遷移到其他環(huán)境,解決了鹽堿地的鹽堿存在形式,達到改良鹽堿地之目的。”他說。
我國科技工作者花了幾十年時間,在濱海灘涂上篩選出一種耐鹽堿先鋒植物——鹽地堿蓬,已在我國內(nèi)地鹽堿荒漠上種植獲得成功。
“鹽地堿蓬是一種高度耐鹽堿、耐寒、耐旱、耐澇、耐高溫,高度吸納集聚鹽堿于體,富蛋白,種籽富含油脂,單品種可以達上百萬畝面積,且富于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景觀效益的奇葩植物。”宋懷龍說。
宋懷龍介紹,研究實驗證實,在輕度鹽堿地直至鹽堿荒漠上,都可種植濱海濕地里的耐鹽先鋒植物——鹽地堿蓬,既可以固著地表鹽分,還可以吸鹽于體內(nèi)。“所謂生物鹽轉移即泌鹽的堿蓬葉、莖、稈和根全部都可以做飼料,轉售運至全國特別是南方家禽家畜養(yǎng)殖基地。”他說。
研究實驗表明,種植濱海鹽地堿蓬每年每畝可以攜帶走100—275千克鹽堿成分。宋懷龍介紹,多年的生產(chǎn)實驗證明,輕中度鹽堿地通過一到兩年種植堿蓬就可達到淡化土壤之目的,重度鹽堿地則三至五年就可成為普通土地或弱鹽度鹽堿地。繼而,在改良后的“鹽堿地”上就可以種植各種農(nóng)作物。
“在重度鹽堿地和鹽堿荒漠上種植鹽地堿蓬,有一個意想不到的陸地生態(tài)與環(huán)境的觀賞景觀式變革:具有生態(tài)價值、環(huán)境價值和觀賞價值。首先,重度鹽堿地和鹽堿荒漠有多大面積就可以一次性種植多大面積,形成巨大的單種群落,最多一次可以種植上百萬畝甚至幾百萬畝鹽地堿蓬。其次,種植堿蓬當年,就可以把荒漠或者鹽堿地建設成為生態(tài)觀賞景觀——幾十、幾百、幾千、幾萬甚至十幾萬平方公里的人工綠鹽漠+人工紅鹽漠+原始白鹽漠,蔚為壯觀。”宋懷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