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對青少年還是對成年人來說,追星從來不是一件稀罕事。但近年來,圍繞追星衍生出的“飯圈文化”“粉絲文化”等亞文化,卻讓不少人瞠目結舌。
縱觀近年來“飯圈”所暴露出的種種不良現象,如人肉搜索、造謠攻擊、集資打榜、干擾輿論、誘導青少年停課搞“應援”等,均深受人們詬病。更令人擔憂的是,“飯圈”低齡化特點愈加明顯,處于人生“拔節(jié)孕穗期”的青少年,在追星過程中時常呈現狂熱、沖動、是非不明之態(tài),嚴重影響了自身健康成長。
導致青少年狂熱追星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在家庭和學校中,父母和老師如何走進孩子的“愛豆”世界、有效化解“飯圈”負面文化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幫助孩子盡早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近日,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進行了多方探尋。
為“滿足想象”而“狂”
畢業(yè)于哈爾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的常思敏,如今在河北秦皇島某重點高中當思政課老師。學生時期,她也曾是一名追星女孩,出于對“飯圈文化”和青少年價值觀問題的關注,兩年前,她開始在多所高中開展實地調查和訪問。
“05后”是常思敏接觸到的追星較為狂熱、數量也較大的一個群體。她發(fā)現,青少年、學生黨狂熱追星的背后,有多只隱形的手在操控和誘導。
結合自己的追星經歷和調查研究,常思敏透露,看似非正規(guī)的“粉絲團”,實則內部有著分明嚴謹的等級制度。她向記者舉例道,“站姐”“粉頭”是大規(guī)模粉絲后援團的核心負責人,他們通常會與明星經紀公司對接,承接公司安排的任務,并利用“明星應援”集資、獲取利益。粉絲群內往往有一名群主和多名管理員,粉絲入群后,會被分派評論點贊、打榜反黑、購買代言產品等任務,以達到為“偶像”提升熱度、商業(yè)價值的目的。
常思敏在訪談中也發(fā)現,“粉頭”給粉絲們畫了一張“大餅”:完成任務越多,積分和等級就越高,達到一定等級可申請當群主、管理員,就有可能夢想成真、離自己的“愛豆”更近一些。但事實并非如此,“很少有粉絲能實現身份的轉變”。
兩年來,常思敏收集了不少青少年狂熱追星的案例:有的不僅請假、逃課看演出,甚至自己挨餓也要源源不斷購買昂貴的明星周邊產品;有的因喜歡的“哥哥”在網上受到惡評,便以各種出格理由瘋狂投訴對方賬號;還有的因為明星遭遇不測,便不吃不喝,甚至發(fā)燒住院……
2021年6月,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項7000多名中學生參與的調查顯示,44.9%的中學生會線上應援,包括打榜、反黑、控評、集資、參與超話、觀看直播、送偶像禮物、參與QQ群等粉絲群聊、二次創(chuàng)作或轉發(fā)正主作品,買周邊、海報、代言等。
究其原因,常思敏認為,這基于青少年們的兩種觀念。一是自知自己當不了明星,就盡可能地幫助、支持偶像出道成名,并在這個過程中體現自己的價值。二是在明星身上找到了共鳴,如自己跟明星一樣家庭條件不好、遇到過不公平待遇和挫折等,期望通過追星找到精神寄托、變得更加優(yōu)秀。
正如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任高山冰所說:“年輕人通過偶像追尋一種‘歸屬感’,并在群體的交互中產生自我認同,這是時代的產物,也是青少年社會化的一種表現”。
看到學生們因此而產生的執(zhí)著,常思敏心里總有些不是滋味:“一些明星所講述的‘悲慘’故事,在成年人看來就是通過賣慘、立人設收割粉絲,但價值觀尚不穩(wěn)定、人生閱歷不深的青少年,卻很容易將他們當作勵志典型,從而在盲目追星的路上越走越遠”。
“飯圈文化”深刻影響著學生的話語體系
當下,被“飯圈文化”深刻影響的除了網絡世界,還有校園。
進入學校工作后,常思敏發(fā)現,中學時追星、關注娛樂圈成為普遍現象,“飯圈文化”已滲入學生們交往的話語體系。
常思敏告訴記者,“學校禁止學生看課外書,但每次查寢時,不少宿舍的床墊床板之間、床板下、床架之間,只要有縫的地方都夾著明星云集的時尚雜志”。
“不管是在學校還是補課機構,追星已成了學生們交友的必備條件。”常思敏說,“‘粉’的明星一樣,就能成為朋友,‘粉’的明星存在競爭關系,很容易發(fā)生沖突,甚至演變?yōu)樾@暴力。”
與學生普遍追星相反的是,一些老師并不擅長跟學生討論、引導追星行為。
交流中常思敏發(fā)現,難以在老師、家長那里找到“共同語言”的學生們,反而更容易在狂熱追星過程中得到“同行”的肯定。“當其他粉絲或者管理員對某個學生的任務效果給予肯定,或者明星在公開場合對粉絲的支持表達感謝時,這些學生們會覺得明星在跟自己‘雙向奔赴’,從而得到追星的滿足。”
在常思敏眼中,學生們并非沒有是非觀與價值觀,只是非常不穩(wěn)定。作為一名老師,她認為:“追星更需要老師們辯證對待,不要簡單地批評、否定,而是在了解的基礎上,將學生往正確的方向去引導。”
以尊重為基礎與孩子一同構建多元榜樣形象
在不少家長看來,明星是虛擬的,投入精力和金錢都屬浪費。而在孩子們眼里,偶像又是真實的,是能投射自己的想象的。兩種觀點相撞之下,形成深深的親子溝壑。
從家庭中剖析青少年狂熱追星的原因,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認為,很多父母為孩子樹立的榜樣“千篇一律,沒有個性”,或者樹立別人家的孩子做榜樣,導致孩子們對這些“榜樣”望塵莫及,只能主動選擇他們更需要的偶像來欣賞、愉悅自己。
孫宏艷建議,家長首先要改變教育觀念。“‘飯圈文化’的負面影響體現在價值觀、行為、文化、生活方式等多方面,這些都與孩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如果家長的觀念不改變,對孩子期望過高,或者忽視孩子的成長需求,孩子更容易被五光十色的偶像生活深刻影響。”
“我們研究發(fā)現,小學是孩子榜樣教育的重要階段,所以家長應盡早在親子活動、家庭生活、文化娛樂中,有意識地構建一些適合孩子學習的榜樣,這些榜樣既要多元又要貼近孩子生活,這樣才能使榜樣更有力量。”孫宏艷說。
同時,父母要樹立恰當的榜樣,還必須懂得心理學基本知識,遵循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挑選榜樣。孫宏艷舉例介紹,比如小學生的思維主要局限于真實的或可觀察到的事物上,選擇身邊人做榜樣效果較好;伴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初中生對人對事有了自己的看法,父母要了解他們心中的榜樣,為其提供更全面的關于榜樣的信息,并加以教育和引導,才能使他們客觀地看待自己的榜樣。
孫宏艷提醒廣大父母,要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偶像,必須以尊重孩子為基礎。“尤其是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極其渴望獲得他人,尤其是父母的理解和認同,因此父母要真正理解孩子喜歡‘飯圈文化’的行為,就要走出成人世界,摒棄習以為常的成人思維和觀點,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傾聽他們的感悟,分享他們的體驗,理解他們的激情。”
“家長如果能和孩子一起破解‘飯圈文化’醞釀、發(fā)展、助推的規(guī)律,讓孩子從小學會看懂網絡現象背后的原因,這將對孩子正確理解‘飯圈文化’、在多元價值觀面前保持冷靜,產生很大作用。”孫宏艷說。(記者周韻曦富東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