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相關資料圖)
NO.2366-越南地名抄中國
作者:呂宋劉大腦袋
校稿:朝乾 / 編輯:板栗、金槍魚
對于中國人來說,越南是個神奇的國度。它曾經(jīng)接受過中華文化的洗禮,使之具有濃郁的東亞文明特質(zhì),但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被法國殖民的歷史又讓這個國家擁有專屬于自己的文化形態(tài),值得一探。
這就帶來了越南各地讓人著迷的一個特點:全面拉丁化的文字卻表達著和中國類似、甚至一樣的地名,讓人倍感親切。
這是怎么回事呢?
越南的文字即使拉丁化后,仍保留了毛筆書法的形式
(圖:圖蟲創(chuàng)意)▼
秦朝立國之后,秦始皇不滿足于現(xiàn)有七國舊土的疆域模式,在向北開拓匈奴領地的同時向南發(fā)展,派大軍越過南方五嶺占據(jù)了今天的閩粵桂等地。被新納入中央王朝管轄的領土中,就包括了今天的越南北部地區(qū)(駱越)。
秦滅六國后,南伐百越,北伐匈奴
大大擴展了中原政權的規(guī)模▼
當年的象郡是管理這塊越北地區(qū)的上級單位,從行政上確立了中央王朝對越南北部的管轄權,來自秦和被征服六國的軍民人等開始進入封閉的南方山區(qū),找到了立足點。漢地文化就此傳入。
秦朝象郡的范圍與今天越南的重疊部分還沒有很多
漢朝在秦的基礎上才真正向南大力擴張 ▼
秦朝末年,雖然歷經(jīng)長者趙佗在紛亂時期的暫時自立,但由于其本屬秦國舊臣,百越諸地在各代南越王期間仍然吸收著中原文化,尤其是文字官制等高級行政工具得到了普及。當然此時這里的中原文化已經(jīng)有所本土化,和越文化逐漸融合。
南??の沮w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建立了南越國
趙佗實行的和輯百越政策
促進了中原人與南越人的融合 ▼
南越國對于中原文化的傳播可以說功不可沒
去廣州的同學一定要去下西漢南越王宮博物館
(圖:圖蟲創(chuàng)意)▼
同時南越領土也在不斷的擴張。至漢武帝平定南越國之時,其領土已擴展至越南中部,且在武帝之后,繼續(xù)有所擴張。
西漢滅南越國后,建立了九個郡
有學者認為南越國后期疆域與該九郡的轄區(qū)相當 ▼
經(jīng)魏晉亂世,至唐王朝,因紅河流域的大規(guī)模開發(fā)活動,其發(fā)達程度甚至比肩當時的珠江流域。
但是隨著唐末戰(zhàn)亂,各節(jié)度使的自立,越南中北部逐漸脫離中原王朝控制,至北宋時期,已經(jīng)事實上的獨立。雖然明朝初期一度恢復對于越南北部的統(tǒng)治,但不久旋即喪失。
越北在唐末五代的一段時期內(nèi)仍以節(jié)度使自立
但由越南人擔任最高行政長官,事實上擁有自治權 ▼
雖然越北在政治體系上事實脫離了中央王朝,但是在文化體系發(fā)展方面,越南仍在進行漢文化的本土化繼承。最典型的代表則是越南在東南亞搞的一套“小中華體系”,在朝貢天朝的同時要求其他國家來朝貢自己。
這一點在文字與地名等領域同樣有所體現(xiàn),最為醒目的便是“越南”二字即為嘉慶皇帝下賜國號。
阮帝想受封國號“南越”,被認為是“野心勃勃”
因此遭到嘉慶皇帝的否決,被封為“越南”
(圖:wiki)▼
越南行政區(qū)劃與中國有一些細微區(qū)別,同中國類似,也實行三級行政區(qū)劃制度。
第一級分為省、中央直轄市,行政等級上類似于我國省一級,但在面積上,只相當于我國普通的地級市;
越南地方不大卻有63個省級行政區(qū)
和中國的省比起來顯得十分迷你 ▼
第二級,省分為省轄市、市社、縣,中央直轄市分為郡、市社、縣,行政等級上相當于我國的縣一級,規(guī)模上也相當于我國的縣區(qū)一級,而其中的郡相當于城區(qū),市社相當于縣級市,縣相當于普通的縣;
第三級,縣分為社、市鎮(zhèn);省直轄市與市社分為坊、社;郡分為坊,行政等級上相當于我國的鄉(xiāng)鎮(zhèn)一級,規(guī)模上也類似,而其中的坊相當于街道,市鎮(zhèn)相當于鎮(zhèn),社相當于鄉(xiāng)。
為了高效地管理近一億人口
行政區(qū)劃地設置的科學性尤為重要 ▼
其實從行政區(qū)劃上也能看出來,像是“坊”這一單位,明顯來源于我國古代城市管理的里坊制度。像“州”、“郡”這些更是說明漢文化的滲透在越南的行政層面是顯著的。
而在具體的地名上,越南借鑒中國的程度也不淺。
值得一說的是安陽王?!鞍碴枴币辉~相傳是古蜀國王子的稱號,與中國的河南安陽并無什么關系,其名稱來由的一種說法為越南境內(nèi)的卡露河(古稱安水),因王城居其北側(cè),按照漢字文化圈的命名習慣,將其命名為安陽(中國的洛陽也是如此)。
安陽王在今日河內(nèi)市以北35公里處建立都城古螺城
因形狀酷似蝸牛殼得名古螺(C? Loa)意思是“老蝸?!?/p>
(圖:wiki)▼
也許是由于遷都的原因,越南有兩處存有安陽王相關的遺址,一處是永福省麋泠縣光明社,另一處是河內(nèi)市東英縣古螺社,后者在此建有安陽王廟。而越南境內(nèi)的各種安陽地名,如永福省立石縣安陽社、海防市黎真郡安陽坊、安??h安陽鎮(zhèn),足以見得“安陽”一詞對越南的深遠影響。
“山南水北謂之陽”的命名規(guī)律,正是漢文化的常見遺存,對古越人便已經(jīng)起作用了。
古螺城是甌雒國(當時的越南名稱)的首都
四川的雒城(今廣漢)和甌雒國人據(jù)說也有淵源
(圖:圖蟲創(chuàng)意)▼
中原王朝南下以后,在此置郡縣,留下了一些和我國目前行政區(qū)劃名稱撞車的名字。比如北寧省仙游縣,與福建仙游撞車;太平省東興縣,則與廣西東興撞車。
三國的孫吳政權對越南北部有著強有力的控制,并在此設置武寧縣,與今天的江西武寧相同。
西晉時期,設置南定縣,后改為武安縣,與河北武安相同。
古代中國對越南的影響可謂是十分深遠了 ▼
隋唐五代期間,這是中原王朝長時期大規(guī)模統(tǒng)治越北的最后階段,曾設慈廉縣、懷德縣、新安州、安人縣、武峨州等,而其中的新安州與河南新安同名。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的貞觀年間曾設演州,至今仍留有演州縣,這是越南唯一歷時1200多年一直使用且基本未曾中斷的地名。究其源頭,似與河流命名法有所關聯(lián)。
可愛的沿海小縣城▼
有時越南也會出現(xiàn)同中原王朝一樣,因避諱而進行改名的地名。這其中,有的是因為中原王朝的皇帝而改名,比如唐朝的龍淵縣諱李淵之名改為龍編,另一說也是為順勢利用甌雒國的部落古名;又如越南自身的黎朝時期,因武寧縣避莊宗黎維寧諱改為武江縣。
還有上文提到的新安一地,也是在黎朝時期避敬宗黎維新諱由新安州改為先安州,另一說也有讀音異化的原因。此地名在今日被保留了下來,于廣寧省先安縣。
上述提到的這些帶有中國風味的地名,大多是等級非常低的地名,在越南當?shù)匾膊灰姷妹總€人都會知道,在中國更是需要地理達人才能參透。但在神奇的越南,喜聞樂見的撞車高等級地名也很多。
首先就得說越南的首都,在歷史上李朝效仿唐朝將其首都也稱為長安,黎朝也效仿明朝設立應天府,阮朝則效仿清朝設立承天府。
而今天的首都,河內(nèi),它是越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難免讓人聯(lián)想到古代中國的河內(nèi),取“黃河北岸,殷商畿內(nèi)”之意,大體位于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廣義的河內(nèi)包括今日廣袤的豫北地區(qū),而狹義的河內(nèi)則專指沁陽。
河內(nèi)的列車穿城而過
(圖:shutterstock)▼
越南河內(nèi)一詞來源,很明顯也是受到了漢文化的命名原則影響。但是,這一詞很晚才出現(xiàn),中國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幾年,越南阮朝的明命帝以該地為陪都,因“城市環(huán)抱于紅河大堤之內(nèi)”,遂稱為河內(nèi),并沿用至今。
順帶一提,河內(nèi)有一座很大的湖,叫西湖……
(圖:圖蟲創(chuàng)意)▼
另一個則是太原。在中國,太原是山西省會城市,而在越南,不僅有太原市,還有太原省。中國的太原因太原盆地的“大原”而得名,而越南的太原則是在宋遼之時的李朝建立之時初次得名。
有點巧合的是,太原是中國重要的工業(yè)城市,越南的太原也是越南國內(nèi)的重要工業(yè)城市,而這兩者之間生產(chǎn)的主要工業(yè)產(chǎn)品也相似,都是鋼鐵(越南的太原也被稱作鋼都)。在企業(yè)方面,中國有太原鋼鐵集團,越南有太原鋼鐵公司,而在高校方面,中國有太原師范學院,而越南有太原師范大學,讓人傻傻分不清。
越南的太原市(越南語:Thành ph? Thái Nguyên)
來源于阮朝明命帝的廟號“阮圣祖”
(越南語:Nguy?n Thánh T?)
(圖:壹圖網(wǎng))▼
還有曾經(jīng)作為中國陪都的重慶,近年來憑借其立體魔幻森林的形象突然走紅。在越南,也有一處地名稱作重慶,這就是高平省的重慶縣。也許很多人沒有聽說過,但這個重慶縣就位于中越邊境上。
那里最著名的景點,也是諸多影視劇的外景拍攝地,德天瀑布。在中國這一側(cè),它位于中國廣西崇左的大新縣境內(nèi),但瀑布跨越兩國,實為歸春河(中越界河)的一部分。德天瀑布僅僅是歸春界河在此形成瀑布的中國段,而越南部分則被稱為越南板約瀑布,就是位于越南的重慶縣境內(nèi)。
橫屏-左為越南重慶板約瀑布,右為中國大新德天瀑布
(圖:圖蟲創(chuàng)意)▼
除了像河內(nèi)、太原、重慶這些地名與之撞臉外,還有其他知名地名也與中國撞臉,比如越南的河南省、山西市、西寧市、高平省、興安省、平順省等,都和中國有一些淵源。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地名大多是因為與中國地名的命名方式結(jié)構(gòu)性相似,所造成的充滿濃郁的中國風味乃至撞臉,并非完全的拿來主義,很少直接使用中國固有的地名進行山寨。這一點和朝鮮半島上的漢味地名有所不同。
韓國的漢城(今首爾),其實櫻花味十足
(圖:shutterstock)▼
而且這些地名大多集中出現(xiàn)在紅河流域附近,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地區(qū),而在南部地區(qū),由于歷史上與中原王朝無太多的交集,仍然是一堆堆帶有南島語系純正越南風味的地名,比如邦美蜀、芽莊、波來古、巴地頭頓等。
如果說在河內(nèi)這樣的越北地區(qū)還能瞥見兩廣風情
到了越南中南部,則是更具有辨識度的人文樣貌
(圖:shutterstock)▼
南北跨度巨大的越南,也具有明顯的南北方差異,這在地名上就已經(jīng)暴露無遺了。
越南與朝鮮韓國同為去漢化非常嚴重的國家,但不同于朝韓在廢除漢字的同時也更改地名,越南對于地名則基本上沒有動什么刀子。
雖然地名還是這些地名,越南的文字卻已經(jīng)拉丁化,年輕人幾乎不能夠使用漢字書寫出家鄉(xiāng)地名了。
不管是漢語言,還是拉丁文,書寫的都是同一種情感
(圖:圖蟲創(chuàng)意)▼
參考文獻:
[1]華林甫.略論中國地名文化對越南的影響[J].南洋問題研究,2001,2:49-57.
[2]陳繼華.越南地名的語源分類初探[J].東南亞研究,2010,2:85-88.
[3]郭聲波.越南地名中的古代遺痕[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9-27.
*本文內(nèi)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