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工智能的長期從業(yè)者,過去我對這個時代的發(fā)展是略有悲觀的。如果沒有元宇宙,我們只是順著人工智能發(fā)展,人類未來會面臨一個終極挑戰(zhàn),面臨‘變形金剛’出現。但元宇宙讓我意識到,我們可以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在近日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小i集團創(chuàng)始人袁輝對于元宇宙的判斷引起諸多討論。
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袁輝進一步談到了判斷背后的思考,“人工智能跟過往技術最大的不同就在于,AI不只是一個被使用的‘工具按鈕’,而是參與人類判斷決策的具有生命力的‘新物種’。在終極目標上來說,它將具備完全的自我意識,它不是完全可控的。目前直接看到的,如俄烏戰(zhàn)爭上大量的AI武器。人類社會如果持續(xù)按照目前的方向走下去,AI才是人類真正的最大威脅。碳基生物和硅基生物之間的競爭,而非國家間的競爭,才是人類的最大挑戰(zhàn)。”袁輝認為,元宇宙給了人類重新思考世界到底是什么,人類應該怎么走等問題的機會。“元宇宙會創(chuàng)造人類原來從沒見過的新生產力和生產方式,在新舊激蕩的過程中,人們會重新思考我是誰?這個宇宙到底是什么?”
這個判斷背后有一個隱含的基礎,即對元宇宙是什么的認識。
“元宇宙并不是很多人簡單理解的,我們在物理世界之外創(chuàng)造的一個新的虛擬世界,這是一種片面和錯誤的認識。”袁輝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談到,“通俗理解,其實是物理世界向網絡世界的遷移,或者說是一種融合。”
袁輝以《頭號玩家》作更直觀的講解,“你可能會戴上眼鏡、穿上皮膚,沉浸式體驗虛擬世界。而當你把眼鏡、手套脫下來回到現實世界,你會產生很大的疑問,這個世界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這就會讓人類產生疑問后,重新認識世界到底是什么?這個才是元宇宙最大的價值。這個過程也許需要一點時間,但是這才是元宇宙對人類最大的意義。”
那么這個過程需要多久?袁輝認為,2022年是元宇宙落地的元年,在最近的一到三年,元宇宙會在全球進入一個爆發(fā)期。
“七年前我們談人工智能,當時在博鰲現場調研,很多觀眾也會覺得人工智能非常遠。大家聽到人工智能就會想到變形金剛這樣的終極產品,我們今天一談元宇宙也會想到黑客帝國。我們在心里都有一個終極目標的界定,那個目標需要一點時間,但就好比說今天人工智能不需要變形金剛出現,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大量使用在生產和生活當中。”袁輝說道。
袁輝類比早期移動互聯網發(fā)展的兩個關鍵指標:智能手機出貨量超過1億臺,智能手機價格降到1000元以內。
“去年元宇宙的終端設備VR、AR的出貨量接近兩千萬臺,今年大概會接近4千至五千萬臺,在2024年前應該可以達到1億臺。目前終端的價格已經降到接近兩千元左右,未來兩年之內降到一千元以內是完全指日可待。在終端規(guī)模普及之下,服務內容大量涌現,元宇宙離我們并不會太遠。”袁輝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
咨詢機構Gartner曾指出,到2026年,全球30%的企業(yè)機構將擁有用于元宇宙的產品和服務。通過從數字業(yè)務轉向元宇宙業(yè)務,企業(yè)將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擴大和加強他們的業(yè)務模式。
戴VR暈眩?井噴式需求的爆發(fā)下,問題將不再是問題
就目前來看,VR、AR還因體驗不夠真實自然及暈眩反應而不被看好,對此袁輝持樂觀態(tài)度。
“我自己是個長期的技術從業(yè)者,我堅信市場的需求會完全指導技術的走向。像暈眩這些雖然是問題,但相比于巨大井噴式市場需求的爆發(fā)。這些問題將不再是問題,而且會在很短時間內被解決。”袁輝說道,“很多年前人類看到天上的月亮升起一個念頭,我想登月,最終無數的科技工作者把夢想實現了。”
今年2月,摩根士丹利發(fā)布簡報稱,中國元宇宙市場潛在總規(guī)模將達52萬億元人民幣。
對于實現的技術手段,袁輝認為,“人工智能是元宇宙最重要的觸發(fā)器。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虛擬現實設備和應用,元宇宙在智能性方面將會產生巨大的需求,AI技術將成為元宇宙最核心的技術,為元宇宙大量的應用場景提供技術支撐。”在人工智能技術方向上,“圖像視覺、人機交互將成為最先突破的兩個領域。”
在元宇宙的主要落地場景方面,袁輝提出三點:數字人/虛擬人、NFT以及VR/AR終端。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杜蘭也提出相似觀點,“AI驅動創(chuàng)新及去中心化金融等技術在初期向膨脹期上升的路線中;數字孿生及NFT等熱門技術已經發(fā)展到了期望膨脹期的頂端;同時,元宇宙中的應用與內容開發(fā)門檻非常高,當下還處于萌芽階段;元宇宙所需基礎設施算力還在初期,仍是主要制約因素。”
那么具體而言,袁輝做了一個大膽預言:接下來手機上的App很快會變成數字人和虛擬人。“像早年我們在互聯網如何查詢信息?最早是雅虎的網頁,然后在Web網頁上搜索網址,我們今天都是用應用和App,再往元宇宙走的話都會變成數字人,一開始有無數的數字人,最后一個數字人幫助你做很多事情。”
更深一步,數字人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呢?“本質上需求上從來就沒有變過,人類希望用更智能更自然的方式獲取信息。”袁輝答道。
有了這樣的判斷,一家AI公司會如何行動?“第一件事,我們會為一千家大型客戶升級交互系統(tǒng)。第二,中國現在有幾千家做數字人皮囊的公司,他們需要一個很強的AI‘靈魂’去點石成金。好比江蘇衛(wèi)視周深和鄧麗君的合唱,‘鄧麗君’不能只是唱一首歌,而是可以進行互動。”
另一個元宇宙落地領域是最近熱門的NFT(Non-Fungible Tokens,非同質化代幣),即一種基于區(qū)塊鏈技術的契約數字化憑證。2021年3月,NFT數字藝術品《每一天:前5000天》在佳士得拍賣行拍出6934萬美元(約合4.5億人民幣),刷新數字藝術品成交記錄。
“元宇宙會超越過去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我們能把所有你能想象和不能想象的東西全部數字資產化。”袁輝說道。
除消費元宇宙外,袁輝也強調了其在產業(yè)領域應用帶來的價值,“借助于元宇宙,生產制造行業(yè)中很多在傳統(tǒng)物理世界中難以施行的事項,可以借助‘數字孿生’實現,比如汽車制造業(yè)中的路況測試可以不用到實地進行,而可以在元宇宙中借助技術去構建一種虛擬的測試場景,這種輔助會迅速提高各行各業(yè)的生產效率。”
“元宇宙已經在身邊了”,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羅蘭貝格全球管理委員會聯席總裁戴璞也說到,這個概念雖然有炒作但也讓許多技術有了發(fā)展,元宇宙包含著AI、5G、物聯網、工業(yè)4.0、IoT等多個技術概念。當下元宇宙市場熱錢涌入,掀起了漣漪效益,確實也促進了產業(yè)落地,促進工業(yè)4.0的到來與工業(yè)電子化的發(fā)展。
不過,袁輝也強調,“元宇宙是包含社會的更大時空范圍,當前社會存在的問題都會在元宇宙中存在,且新的技術手段會放大這種隱患。數據和隱私安全、網絡暴力等風險都會被放大,只會更多不會更少。”
對于中國發(fā)展元宇宙方面的優(yōu)劣情況,杜蘭在論壇上分析稱,“中國做元宇宙的優(yōu)勢很明顯,一是有龐大的大數據積累以及人口基數等,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積累的對用戶和場景的理解也有很好的基礎;在產業(yè)鏈方面,中國硬件制造產業(yè)鏈非常發(fā)達;在政策方面,制度優(yōu)勢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規(guī)避潛在風險;在文化和IP方面也有獨特的優(yōu)勢。但是劣勢方面也比較明顯,在芯片、操作系統(tǒng)、渲染、光學顯示等領域距離國際先進技術還有一定差距。”
江河匯海:通用AI與特定領域的商業(yè)AI
小i機器人誕生于2004年,那還是MSN流行的3G年代,蘋果的Siri將在7年后出現。那時的“小i”是全球首款聊天機器人,這家公司或許可以稱得上全球最早的AI入局者之一。
在2004年,小i機器人用戶數已過億,正在努力成為一個“什么都能聊”的通用機器人。那時候互聯網創(chuàng)業(yè)流行的思路還是“先做用戶,再賺錢”、“只要用戶多就能賺到錢”,然而與巨大流量同步到達的是帶寬、服務器損耗、人力等巨大成本。
2008年金融危機,資本撤退,小i機器人更是不可能再維持下去。袁輝在一次采訪中提到,在公司最低谷的時候,稻盛和夫的《活法》給了他啟發(fā)。“在稻盛和夫創(chuàng)辦第二家企業(yè)時,根本不考慮商業(yè)利潤,只把如何滿足人們的需求放在首位,最終他成就了另一家500強公司。如果你真可以滿足他人的需求,且把這件事做好,你的商業(yè)模式自然會形成。”
2011年,小i機器人開始從向通用人工智能轉向特定領域的商業(yè)人工智能,面向B端用戶,提供商業(yè)化解決方案。十多年后再回望會有什么樣的思考?
袁輝答道,“我現在來看的話,這是一個人工智能必然的發(fā)展方向,所有人都想造一片大海,但大海不是一天能造成的,或者說是遙遙無期的。”
“經過后面十年的發(fā)展,我現在有了新的觀點。大海是怎么形成的?大海是江河匯海,無數的小溪小河形成江,最后匯流入海。今天我已經不再把通用人工智能和特定領域的商業(yè)人工智能去進行對立了,它只不過是人工智能成長的不同階段。”袁輝認為過去的技術進步最后會在元宇宙中匯流。
對于人工智能現在的發(fā)展,袁輝認為,“當下基本上沒有脫離或超越過去60年以來人工智能所發(fā)展的理論體系框架,這是推動人工智能發(fā)展到今天的基礎,同時又是制約人工智能脫胎換骨的障礙。”袁輝以燃油車舉例,“如果去參觀奔馳博物館,你會發(fā)現他確實不斷在創(chuàng)新,但今天燃油車可能在幾年之后全部要被淘汰。原來是在4個輪子上加1臺計算機,現在是在1臺計算機上加4個輪子,整個的立足點角度已經完全不同。”
袁輝相信通用人工智能一定會實現,通過他在采訪中說的一句話可以對這位自稱“技術工作者”的創(chuàng)業(yè)者有基礎的認識,“人類是這樣一個非常偉大的物種——人類只要想的東西就一定會實現。”
關鍵詞: 小i集團創(chuàng)始人 人工智能 新生產力 生產方式